Discuz!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资讯

订阅

快毁孩系列之:情感忽视

2022-01-16| 来源:互联网| 查看: 317| 评论: 0

摘要: 父母的情感忽视看不见却能伤人提起原生家庭的伤害,你认为父母的哪种行为,对孩子影响最大?有人认为,是父......

父母的情感忽视

看不见却能伤人

提起原生家庭的伤害,你认为父母的哪种行为,对孩子影响最大?

有人认为,是父母的责骂、打击;还有人觉得,是父母的暴力行为;但是,对有的人来说,最大的阴影,是来自父母的忽视。

前不久,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问答:父母忽视你可以到什么程度?

有位答主说起了自己的经历:

上大学时,他偶尔去单位找爸爸一起吃饭,他爸却丝毫不觉得开心,反而埋怨说“你怎么又来了”;

离家实习期间,别人的父母都是每天一两通电话,嘘寒问暖,他爸却只交代“回来的时候,帮我带两条烟”;

正式上班后,他爸每次打电话过来,也只是问“升职了没”,然后说不到两句话,就直接挂电话,开会去了;

还有一次,他感冒了,在医院里输液三天,打电话给爸爸求安慰,结果却只得到一句“感冒也要给我打电话?不知道我很忙吗?”

不少网友看到后,都引起了共鸣,说起了自己被父母忽视的经历。

但与此同时,也有人质疑:这些事不是挺正常的吗?没有打没有骂,也没有缺衣少食,这也算是忽视?

当然算。

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·韦布曾提出一个概念,叫做“童年情感忽视”。

指的是在家庭中,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,或是不能及时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回应和满足。

童年情感忽视的后果,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,因此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,导致在长大成人后,诱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于其他创伤性行为,情感忽视的作用方式更为“隐蔽”,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,这是一种伤害行为。

就像这位知乎答主,虽然在相处的过程中,父亲对他没有半句责骂或侮辱,也没有任何虐待行为。

但每当他需要陪伴、关心、安慰的时候,父亲不仅无法给予他最基本的情感支持,甚至还对他的情绪“视而不见”,用“漠视”来回应孩子的“渴求”。

这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,其实并不比言语和身体上的虐待来的少。

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中,小猴子宁愿饿着,也要跟着能给它温暖的“绒布妈妈”,而不要冷冰冰,但能给它提供食物的“铁丝妈妈”,这其实就是情感需求的一种投射。

动物尚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怀,更何况是人?

有时候,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力量,并不是外在的物质,而是这些“看不见”的情感。

如果一个人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回应,就仿佛置身于“无回响之地”,无论再怎么嘶吼呐喊,等待他们的永远只有“寂静无声”,能感受到的,自然也只有空虚和绝望。

那些长期被“无视”的孩子

最后都怎样了

“情感忽视”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微妙的,很多时候,他的负面影响并不会立即显现,而是隐匿于“正常”的行为之下,随着时间的发酵,才慢慢显露出来。

《被忽视的孩子》一书中,曾提到过一个咨询案例:

凯瑟琳是一位30岁事业成功的女性,结婚后,她如愿以偿地跟丈夫买了新房,有了自己的小家。不仅工作顺遂,家庭也十分和睦幸福。

但是,这个时候,她却突然莫名地抑郁了,经常“毫无原因”地感觉到羞愧和困惑。

为此,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。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,她回忆起了自己5岁时发生的一件小事。

当时她和父母正在沙滩上度假,爸爸跟她一起愉快地玩着沙子。

就在这时,妈妈突然严厉地对她说:“玩够了吧?你爸爸难得放假,可不想跟你玩一整天!过来这边,我给你读书。”

爸爸沉默了一会儿,站起来拍拍沙子走了。

30岁的凯瑟琳说起这一幕,眼中顿时蓄满了泪水,心中涌出止不住的悲伤。

玩沙子真的这么重要吗?

不,她其实只是想要父亲的陪伴。

但在当时,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,都没有回应她的情感需求。

而类似的事情,在凯瑟琳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次,很多她可能自己都记不清了,但伤痛却留了下来。

一般来说,孩子如果长期遭遇“情感忽视”,就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,不需要被关注的,孩子就会开始忽视自己的感受,压抑自己的情绪。

久而久之,他们就会因为缺乏情感连接,找不到生活的意义,陷入抑郁和悲伤之中,甚至会成为一个情感麻木的“空心人”。

他们表面看着光鲜亮丽,实际上却经不起一丝风吹雨打,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。

近年来,高校学生自杀频发,很多孩子之所以选择走上绝路,就是因为缺乏情感依托,找不到生命的意义。

曾有部门做过调查,北京大学新生中,有30.4%的学生厌恶学习,觉得学习毫无意义,而有40.4%的学生则认为活着没有意义,自己只是在按照别人的意愿而活。

究其原因,就是因为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,却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,孩子感受不到爱,心是“空”的,自然就感受不到生命之美,找不到生存的意义。

除了感受到“空虚”和“无意义”,情感忽视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包括:

·自我评价低

父母的情感忽视,就是对孩子存在的一种否定,这让孩子也陷入自我否定之中,不论现实情况如何,始终觉得自己“是个差劲的人,不配拥有幸福”。

·不懂得关爱自我

长期遭到情感忽视的孩子,无法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如何照顾自己的感受,在和人交往时,他们或许能理解别人,却不懂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,更不懂如何去关爱自己。

·害怕依赖他人

当孩子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,但父母却常常不能给予时,就相当于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:你的感觉不值得被关注,不要向别人提出你的需求。

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认为,依赖他人,寻求他人帮助是一件很羞耻的事。将来在亲密关系中,也会很难依赖伴侣。

被父母忽视,怎么才能“看到自己”

如果你不幸从小就遭遇情感忽视,要怎么做,才能摆脱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?

乔尼丝·韦布认为,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视,有些对别人来说,自然习得的技能,就需要你在成年后自己去培养了。

父母如果无法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,我们就更需要学会自我关怀、自我满足,这样才能修复忽视带来的伤痛和空虚感,收获更健康的精神世界。

1.所有的改变,都从接纳自我开始

小时候,当我们表现出负面情绪时,例如愤怒、生气、伤心等等,父母如果反馈给我们的是漠视或者厌恶,我们就会认为,这些负面情绪都是“坏的”“不允许被表达的”。

因此,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,甚至在拥有负面情绪时,会自我怀疑,有羞愧感。

但实际上,情绪没有好坏之分,它只是客观反映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体验,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心理需求。

面对负面情绪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排斥它,而是学会接纳它的存在。在被负面情绪包围时,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

“现在我是什么感觉?”(伤心、愤怒等)

“这些感觉的背后,我想要的是什么?”(陪伴,认可等等)

“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?”(产生原因是什么)

不论这些情绪是好是坏,只要你能“看见”并接纳,其实就已经是在进行自我关怀和自我疗愈了。

2.学会“自私”

对于那些长期受到情感忽视的孩子来说,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情感“养分”,所以就算长大成年,内心的力量很可能还依旧和孩童一样孱弱。

而让内心快速强壮起来的方法,就是“自私”一点,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,永远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。

看起来简单,但这对部分人来说,可能是一件艰难的事。

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忽视自己的情感,或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去迁就别人,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,能够理解他人,却不能好好地爱自己。

这时候,我们可以利用人际交往的“反黄金法则”进行自我调整,时刻告诫自己:“像对待别人那样对自己。”

也就是说,平时你对别人有多宽容,那就对自己多宽容;平时怎么称赞别人的,也请这样称赞自己。

情感上“自私”一点,多留点给自己,少分点给别人,才能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充盈,越来越茁壮。

写在最后

情感忽视也是会代际遗传的,很多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,小时候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。

要想打破情感忽视的恶性循环,只有从自己先做起。

如果你是那个被忽视伤害的孩子,那就多关怀自己,时刻保持自我觉知,不让同样的伤害再发生在孩子身上;

如果你是那个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父母,也不要陷入自责,从现在开始,多对孩子抱有同理心和同情心,改变从任何时候开始,都不算晚。

让我们一起努力,打破情感忽视的轮回,并从中收获爱、成长和喜悦。

-END-

策划:MT

作者:小宇宙

编辑:雪梨

设计:多纳

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

汉河电缆 http://www.bhdlw.com/
分享至 : QQ空间

10 人收藏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收藏

邀请

上一篇:暂无
已有 0 人参与

会员评论

关于本站/服务条款/广告服务/法律咨询/求职招聘/公益事业/客服中心
Copyright ◎2015-2020 接单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接单网 X1.0